“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著书立说的情结,不管是成功人士或是平头百姓,写一本书能流传后世都是一桩美谈。中国人的个人著作形式百花齐放,有自传、散文集、诗集、小说、画册、学术著作等;篇幅更是各不相同,有的是薄薄一本小集子,有的却可能是个大部头甚至还需要分册。这是一个广阔且值得深耕的市场,然而图书出版这个行业却是被共产党牢牢地把控在他们自己手里,是他们维系自己统治的工具之一。中国人若要在中国大陆合法出版一本自己的著作,可谓是困难重重。本文就来谈谈作为个人如何在中国出版一本自己的图书,仔细聊聊这个繁复的过程。
在中国,个人图书的出版大致可分为合作出版、自费出版与数字出版等等几种。合作出版,是作者自己本身有不错的号召力,或是稿子有一个好的题材,同时这个选题卖点突出、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这样作者就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社会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规定版税等等利润分配的问题。就笔者了解而言,目前绝大多数的个人出版物都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大量的个人出版作品还是走的自费出版这条路。自费出版,有些出版社也会称为补亏出版。作者的稿件并不是有很好的卖点,出版社也不愿承担发售的风险,这样就需要作者向出版社付一笔费用,这笔费用民间是俗称“书号费”。当然,买卖书号在中国是非法,一般出版社也不敢明言它们是卖书号,所以就有个别称“补亏出版”。另外,理论上只要作者将他的稿件刊登到互联网上,做到公之于众也就算是做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出版,不管是个人博客、微博、微信、文学网站等等,这都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如果作者要选择这种出版方式的话,一定要注意版权的归属问题。
准备好了稿子、了解了出版途径之后,若是选择自费出版,那么作者接下来就必须面临一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作者本人要对这个时间跨度与不确定性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具体大致有以下过程:
第一,与出版社沟通,达成初步意向,签订出版合同。搁在以前,每个出版社书号数量没有非常严格的控制,许多个人自费出版,只要书稿尚可,出版社都是会揽下这个活的。“书号费”也因选择不同的出版社而有高低之别,比如2015年之前,一般省级人民出版社,自费出版费用大概在3万5千至5万人民币之间,国家级的那个人民出版社,俗称的大人民社,费用大概在7万到11万不等。而在出版工作划归中宣部之后,每个出版社的书号数量都被严格控制,书号彻底从垄断资源变成了稀缺的垄断资源,“书号费”也是水涨船高。目前而言,如果不是和某些出版社的领导有着非常过硬的关系,或者说能够付出一大笔费用,一般的个人出版都是不会被接受的。面对目前这种困难局面,作为从业多年的“圈内人士”,笔者也只能建议一般作者考虑下出版业的中间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书商”或者“私营出版商”。他们虽然不能去申请书号,但是他们大多与多家出版社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也有着更多的途径通过国营出版社拿到书号。不管是作者直接与出版社谈或者通过中间出版商与出版社谈,都要注意维护自己的版权与利益,费用、版权归属等等都应详谈,并写入合同。
第二,出版社方面做选题申报。与出版社商谈的同时,作者一般是应当将写好的稿件发给相关的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在初步浏览稿子后就会将这个选题上报出版社领导层。一般若选题没什么政治问题,且资金也没什么问题的话,出版社层面就会着手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紧接着就会向相关单位(省新闻出版局)做选题申报,如果选题涉及敏感问题,比如领导人、党、政、军、宗教问题等,则需要将送审文件提交主管机构或者所在地的中共党委宣传部审核,这就是所谓的“重大选题备案”。若是要进行“重大选题备案”,那么选题审核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延长。由于个人出版一般都不会被列入出版社的年度选题计划,所以只能被作为增补选题申报。2018年之前,只要不涉及敏感问题,这些个人出书的选题一般都是会被通过的;但是2018年之后,随着出版行业整体越来越收紧,选题申报通不过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若作者实在有出版方面的需求,笔者也只能建议多谈几家不同省的出版社,每个省、每个出版社情况都有不同,可能这家出版社不行的,换个省、换个出版社就可能起死回生。这种有点碰运气的做法,也是大环境逼迫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三审三校。所谓三审,是指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复审(二审),社长或总编辑或者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三审)。所谓三校,是书稿排版出初样,送校对人员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经排版人员改样后再出样,再交由校对人员进行第三次校对。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还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印前的通读工作。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其中可能多次返回给作者进行修改,若书稿质量太差,也有可能导致退稿。因为每年度成书最后的抽检是责任分配到责任编辑与责任校对个人的,责任编辑与校对有些时候为了符合编辑校对规范会做出一些作者不太理解的改动出来,笔者建议作者在此时还是应当对责任编辑与校对的工作表示理解,尊重他们的改动。不过,广大编辑与校对们的文字功底都要比一般作者好不少,所以通过三审三校的书稿,书稿质量上还是会比原稿有着显著的提升。
第四,设计与排版。设计与排版工作会有专业的人员负责,这是与三审三校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设计样与排版样,出版社是会交予作者过目,作者同意方可继续使用。
第五,出版社申请书号与CIP数据。书稿三审通过之后,就要进入整个出版阶段最不可控、时间最难把握的阶段:申请书号和CIP数据。书号申请下来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可能一月左右,最长可能达数月,不管是责任编辑还是出版社对这个时间基本无法掌控,只能听天由命。当然,出版社可以做加急,但每个出版社每年加急的数目是有限制的。CIP数据的申请要在书号下来之后,所需要等待的时间会比申请书号短很多。已有的CIP数据也可做变更,但需要出版社提出申请。如果出版物有一定的时效性,笔者建议是一定要留出绝对足够的时间用于书号申请。
第六,责任编辑与责任校对做付印前的确认工作。印刷之前,可能出版社会要求作者结清一部分费用,这是可以理解的,出版社也是企业,自己先贴钱的生意是不划算的。此时,责任编辑与责任校对需要再通读书稿,检查封面、封底、版权页、书脊等各项内容。责任印制会打包印刷文件并出具付印委托书给相关的印刷厂,这里选取的印刷厂必须是有资质的、相关主管单位认可的印刷厂。
第七,印刷。有了付印委托书与相关的印刷文件,就是印刷厂的印制环节。这部分时间的快慢取决于印刷厂的工作量与印数。笔者建议不要选择寒暑假下厂印制,此时正好是教材教辅的印制高峰期,大多数印刷厂负荷都比较重。
第八,运输与最后确认。作者可以选择物流或者直接到出版社取书。出版社在最后会给自己留存几十本样书,一是为了留样,二是为了应对许多检查。样书数目会在最开始写入合同,作者需自己注意相关条款。
这就是在中国大多数自费出版图书的整个运作过程,许多环节是作者控制不了,责编控制不了,出版社也控制不了的。中国共产党牢牢控制了书号这个资源,书能不能出全部的标准只剩下了一条:是不是说了党的坏话?是不是党需要的“正能量”?中国人个人出版图书何时能走出一条正常的路出来,只恐怕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些小作者、小编辑再怎么上下求索也不可得啊。